首页 小说 理智与情感:黄昱宁导读版(SHE经典)

理智与情感:黄昱宁导读版(SHE经典)

(英)简·奥斯丁

  • 小说

    类型
  • 2020.11.25上架
  • 21.77

    完本(字)

2位书友共同开启《理智与情感:黄昱宁导读版(SHE经典)》的小说之旅

本作品由未读(天津)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授权起点中文网制作发行
ISBN:9787540247942

点击书签后,可收藏每个章节的书签,“阅读进度”可以在个人中心书架里查看

第1章 推荐序

理智与情感:黄昱宁导读版(SHE经典) (英)简·奥斯丁 1 23 60902020.11.25 15:15

    《傲慢与偏见》背后的经典

  黄昱宁/文

  如果要形容《理智与情感》的作者简·奥斯丁在全世界,尤其在英国究竟重要到什么程度,只需要打开英国人的钱包就可以了。新版的十英镑纸币上印着奥斯丁女士的头像,跟英国女王平起平坐。与此形成反差的是,大部分人只是模糊地知道,这部小说讲的是一个谈恋爱的故事。《理智与情感》跟奥斯丁的其他作品一样,基本上没有缠绵悱恻、生死相许,只有舞会、牌局、串门和没完没了的聊天,结局总是大团圆。在这些琐碎的家长里短中理出来龙去脉,其实并不是件容易的事,透过家长里短,理解这部小说究竟靠什么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就更不容易了。

  《理智与情感》出版于1811年,比奥斯丁最著名的作品《傲慢与偏见》还要早两年。不过,这两部作品分别改写自奥斯丁在1797年左右写的两部书信体小说,无论是它们的雏形,还是大幅改写之后的成品,都诞生在同样的时段里。显然,两者在故事走向、写作风格和人物设置上,都不乏相似之处。最直观的一点表现在书名上。“傲慢”(pride)与“偏见”(prejudice),“理智”(sense)与“情感”(sensibility),这两组词汇不仅在意义上构成对仗,而且都巧妙地押了头韵——而后者,在翻译成中文时是无法完整呈现的。

  要进入一个两百多年前的故事,你首先必须具备一个大致的时空概念。英国当时正处在摄政时代,也可以看作从乔治王时代向著名的维多利亚时代过渡的时期。农村里的圈地运动已经发展了好几轮(《理智与情感》中的男性人物就经常谈到圈地的话题),向海外开辟新航路的事业方兴未艾,工业革命已经开始,但离高潮尚远,还要再过十几年蒸汽机才能被搬上铁路。所以我们看奥斯丁小说里所有的交通方式都得通过马和马车,各位女士的活动范围、出行规划都得受制于马匹的速度。奥斯丁在这些问题上非常精确,以至于你读完小说之后差不多能在脑子里勾勒出那几个郡县、村庄的线路图,标出在它们之间往返的时间。你还能发现,奥斯丁很善于利用这种精确的时间概念推动小说的关键情节。

  简言之,奥斯丁生活的时代,英国无论是在政治、经济还是科技上都在走上坡路,日不落帝国最辉煌的时期还没到来。各种新兴的生产模式都在催生能与之配套的法律法规、伦理道德、等级制度、人际关系以及文化内涵。城市化尚未进入加速膨胀期,但无论是在城里还是在乡村,中产阶级越来越成为一股稳定的、举足轻重的势力。牧师、商人、律师、乡绅,这些头上没有爵位、手里攥着“新钱”的人,正在社会经济生活中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在创造出可观财富之后,他们当然也希望政治地位得到相应的提高。用咱们现在的话说,这叫社会转型期。

  观察转型期的人情世故和风尚变迁,这是刺激一个小说家写作欲望的好理由。但是,具体落实到奥斯丁,我们恐怕还得考虑到当时相对特殊的文本环境。那时的英国,“小说”这种题材还处于青春期,虽然前面有斯威夫特、笛福和菲尔丁开道,但是它还登不上大雅之堂,在文学的整个生态系统里还处在相对底层的地位。后人一般把那一段称为浪漫主义时期,可是当时台面上主打的基本上都是华兹华斯那样的诗人。那时的小说家有点像我们这个时代网络小说草创时期的样子,海量的作品,强大的流传度,作者虽然能获得一些实际收益,但作家的地位基本上处在“妾身未分明”的状态。更有尊严、更有追求的男作家、男读者往往羞于混迹其中,这就促成了一个很特殊的现象:读小说的是女人,写小说的也是女人。

  说到这里,我们可以大致想象奥斯丁小姐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开始构思小说的:她成长在英格兰南部一个还算体面的教区牧师家庭,在家里排行老六。和当时标准的中产配置一样,奥家的孩子,包括女性在内,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都有条件大量阅读。奥斯丁小姐也按部就班地谈婚论嫁,据说她跟一位爱尔兰律师谈过恋爱。双方家庭条件都比较一般,但双方家长对于这场婚姻的投资报酬率都有更高的期待,因而婚事没有谈拢。男性在就业市场中处于垄断地位,在婚姻市场上占据绝对优势,所以律师很快就忘了这段插曲,继续努力工作,另娶了别家的千金。我们的奥斯丁小姐被耽误了终身,但这对于文学史而言倒是一件好事——本该用来做家务和生育的时间,她用来读书、用来观察、用来写作。

  写什么是个大问题。奥斯丁时代最流行的小说通常比较狗血,简小姐肯定在很多哥特小说里读到闹鬼的城堡,或者在感伤小说里遭遇千篇一律的脆弱女性的形象,她们总是眼泪汪汪,动不动就要昏过去。日常生活里是不是隐藏着更为复杂的戏剧性?这种戏剧性有没有可能比古墓荒野、比传奇故事更有趣?这样的问题,简小姐也许在昏暗的烛光下翻来覆去想过很多回。实际上,当奥斯丁决定要突破套路、写点不一样的东西时,她就真正地改变了文学史。因为后来的评论家发现,如果没有她的推陈出新,那段时间就拿不出一个像样的名字、一部像样的作品可以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深藏在闺阁之中的老姑娘简·奥斯丁是一个耐人寻味的个案。这种情况跟后来群星璀璨的19世纪大不相同。奥斯丁所有的作品都是匿名发表的,所有的文坛声誉都来自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之后的追认——她几乎是单枪匹马、悄无声息地填上了这个空白。

  与《傲慢与偏见》相似,《理智与情感》的事件起因也与英国复杂的继承制度密切相关。苏塞克斯郡的达什伍德家的老先生撒手人寰,根据限定继承权的规定,把产业留给侄子亨利。简单地说,凡是被列为“限定继承”的地产,不能空置,必须代代相传给家族里的男性。本着这项法令的精神,老先生的遗嘱中又加了一条规矩——这份产业以后必须完整地传给亨利的儿子,以及他儿子的儿子。这样局面就变得复杂起来:亨利的儿子是他与前妻所生,而今已成年,本来就衣食无忧;亨利拿下这份产业,真正想保全的是第二任妻子以及与她所生的三个女儿的未来。要知道,在那个年代,女性没有独立的经济地位,她们的权益,要么靠娘家殷实,要么靠婚姻加持。

  故事讲到这里,熟悉奥斯丁路数的读者应该可以猜到大致的走向:亨利还来不及利用这笔产业获得增益,替老婆女儿留下足够的积蓄,就早早去世。长子约翰在父亲临终时满口答应照顾继母和妹妹,但这厢尸骨未寒,那厢他就在太太的挑唆下变了卦。继母一家被迫搬出老宅,到德文郡的一座简陋得多的乡间别墅里安了家。在众人眼里,达什伍德的这几位女士,如果要把生活质量维持下去,最现实的办法,就是在已成年的长女埃丽诺和玛丽安的婚姻大事上做文章。施加于两姐妹身上的社会压力,是实实在在的。

  随着故事的进展,我们很快看到,两姐妹虽然性格迥异,却都不愿意在这种压力下轻易就范,都不想让婚姻仅仅成为某种意义上的“理财产品”。压力之下,弱者在狭窄空间内的权衡与抵抗,就构成了这部小说的内在张力。姐姐埃丽诺与嫂子的弟弟爱德华情投意合,但半路杀出俗不可耐的露西,宣称早已与爱德华私订终身;玛丽安对潇洒迷人的威洛比一见钟情,却又渐渐发现他的态度暧昧不定,在她逼问之下威洛比居然狠心寄来分手信,并很快与别的富家女结为连理。当两个“三角恋”的矛盾同时达到顶点时,两姐妹似乎都被抛进了情场失意、前途未卜的旋涡。当然,在奥斯丁笔下,问题总是有办法解决的——解决之道就是把人物放到事件的转折中经受考验,通过人物的选择来最终达成“性格决定命运”。我们跟着奥斯丁的叙述,看埃丽诺如何以不变应万变,一直隐忍到爱德华认清露西的本色;同样地,我们跟着奥斯丁的叙述,目睹玛丽安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伤寒,在患难中发现木讷的布兰登上校有着更为靠谱、纯良的品质,更值得托付终身。结局照例是圆满的,奥斯丁总是慷慨地让所有人物都“求仁得仁”:只想要钱的就暂时钻进了钱眼,希望在个人尊严和情感质量的基础上求得安身立命之道的人——如埃丽诺和玛丽安,也会守到云开雾散的那一天。

  《傲慢与偏见》通过对时间、地点、人物关系的排列组合,在有限的篇幅里展示事件的起承转合,竭力给人物的喜怒哀乐以最大的戏剧空间,因此能产生强烈的阅读快感。相形之下,《理智与情感》的情节线要比《傲慢与偏见》简单,喜剧基调也要略微淡一些。同时,作为这部小说前身的书信体的痕迹,在《理智与情感》中倒是更明显——不仅关键情节总是用书信在推动,而且对话在小说文本中占比更大。某些大段对话,你甚至能大致想到它原来在书信里的样子。所以,乍一眼看上去,《理智与情感》可能不像《傲慢与偏见》那么“热闹”,那么“好看”。

  但《理智与情感》并不是缩水版的《傲慢与偏见》,它的“好看”之处,需要更长的时间来回味。在人物塑造的深度上,《理智与情感》显然花了更大的心思。自始至终,埃丽诺和玛丽安的性格都在互相对照中愈显鲜明。

  玛丽安一心追求浪漫脱俗的情感,她的日常行为和价值标准,都深受浪漫主义时代的文学艺术作品的影响。对于“容貌不动人”、无法“优美地朗读库柏诗句”、“不喜欢绘画”的男人,玛丽安毫无兴趣。在社交场合,她天生丽质,敏感热情,毫不掩饰自己对于威洛比的爱慕——如此不设防的坦诚,既是玛丽安的可爱之处,也是她容易受到伤害的软肋。不过,需要指出的是,玛丽安的情感也并没到完全失控的地步,在每个关键时刻都会在埃丽诺的劝说下回到正常轨道里来。同时,我们也可以在很多细节里看到,玛丽安对于婚姻的现实基础有基本认知,她固然认为婚姻不能“只是一种商品交换,双方都想损人利己”,而“财富除了能提供充裕的生活条件之外,并不能给人类带来真正的幸福”,但她仍然表示自己的基本需求是“每年1800英镑到2000英镑”,而这个标准比埃丽诺认定的基本需求要高得多。这些溢出“情感”之外的细节,大大增加了玛丽安这个人物的丰富性。

  反观埃丽诺,表层的性格特征是冷静、耐心,心平如镜,但仔细分析她的言行,就会发现埃丽诺的“理智”并非一味的隐忍,更不是懦弱无能。在很多细节中,我们都能发现她的冷静中蕴含着世事洞明和人情练达,她的自我克制里往往具有一定的策略导向。在处理与露西之间的关系时,埃丽诺的判断力显得尤为出色。她迅速而准确地分析出露西唯利是图的本色,也很快坚定了对爱德华人品的信任——在此基础上,后来埃丽诺静观其变的态度和暗中帮助爱德华寻觅职位的行为,才显得既得体又明智。

  时至今日,我们在研究奥斯丁的价值观时,仍然很难将她纳入任何一种现成的体系。研究经济史的专家们可以从她的细节里得到很多第一手材料,女权主义者可以通过分析埃丽诺和玛丽安的思想活动测量18世纪女性意识的温度和活性,但任何意识形态都不能很有把握地说,奥斯丁就站在它们这一边。她的笔下有最尖锐、最深刻的社会批评,但我们也能发现她把人物局限在一个很小的圈子里,那些乡绅家庭的仆佣好像从来不在她的视野范围里。她鼓励个人价值,提倡精神自由,但几乎以同样坚定的态度否定私奔、质疑鲁莽的浪漫,强调没有经济基础的爱情毫无出路。她对于社会经济状况的敏感,让你很难在文学史上找出哪个作家比她更适合印在钱上。她对上流社会冷嘲热讽,对新兴的中产者时不时地犯幼稚病和自我意识陷阱,也不会放过任何一个开玩笑的机会。但是,与此同时,她又对社会福利的基本保证和合理的个人幸福的可能性,抱有相当积极的态度。她是洞察秋毫的批判者,但从来不是大张旗鼓的叛逆者。换另一个人来统一这些互相矛盾的元素,很可能自乱阵脚,最终变成一个精神分裂的文本。但奥斯丁不会。她下笔,那种戏谑的口吻,那种半真不假的调笑,都会提醒你辩证地看待眼前的一切,提醒你,看一枚硬币的正面时永远要想到它的反面。

  我们在奥斯丁之后的很多英国作家身上,都能看到这样基于经验主义的平衡之道,这个特点深深地烙在了英国文化的基因中。很难说奥斯丁是不是这一脉的开创者,但至少是绕不过去的代表人物。如果我们试图理解英国文学,理解英国人的国民性,那么奥斯丁和她的《理智与情感》是一面很有用的镜子。即便只是出于功利心,想学会一点处世哲学,那么《理智与情感》也有独一无二的价值。小说中出现过多次姐妹俩深谈的场面。奥斯丁借她们之口,让“理智”与“情感”不仅作为情节的一部分,而且衍生出超越情节之外的具有哲学意味的思考。在她看来,处于弱势地位的女性,唯有通过这种不断自我完善的手段,才有可能得到完整的幸福。也许,把埃丽诺和玛丽安拼接在一起,才是奥斯丁心目中的理想女性。

  值得注意的是,将两位女性(她们可以是姐妹俩,也可以是关系密切的好朋友)的成长历史交缠在一起叙述,也构成了女性文学的一个经典故事类型。从这个意义上说,奥斯丁的《理智与情感》无疑是具有开创性的。在这些故事中,两位女性的性格和经历往往构成鲜明的对比,个体在强化某种特质的时候往往也造成另一方面的缺失(这种始终陷于缺失感的状态,本身也是女性困境的一部分),她们拼接起来才能构成女性完整的理想人格。她们成长的过程往往悲喜交集,充满艰辛、激情和悖谬,因此格外具有震撼力。在近年的文学作品中,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布克奖获奖作品《盲刺客》和意大利现象级畅销小说《那不勒斯三部曲》,都可以视为这种故事类型的延伸和变体。

  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小说技术,基本上是作家自我修行的产物,没有文学理论没有写作创意班。因此,在面对《理智与情感》这样的文本时,我们不能不感叹奥斯丁对于技术创新的自觉性和与生俱来的分寸感。

  文学研究者认为,奥斯丁是最早在文本中使用自由间接引语技术的小说家。所谓自由间接引语,是一种第三人称叙述方式,它结合了第一人称直接引语的本质,具有第三人称的某些特征。在《理智与情感》的大量对话中,常常夹杂着这样典型的自由间接引语:

  “埃丽诺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告诉了妹妹。她不像玛丽安想象的那样,把对爱德华的钟情看得那么遂心如意。他有时候没精打采的,如果不是表示态度冷淡的话,就说明前景有点儿不妙。假如他对埃丽诺的钟情感到怀疑,大不了使他忧虑一番,不可能惹得他老是那么心灰意冷的。这里或许有个更合乎情理的原因:他的从属地位不允许他感情用事……”(第一卷第四章)

  在这段文字中,从第三句开始都是用第三人称叙述,但显然反映的是埃丽诺的观察心得和主观分析,而非上帝视角,更不代表作者奥斯丁本人的立场。在去掉了双引号和“她想:”之后,自由间接引语与前后文融为一体,叙述简洁灵动地在主客观视角之间来回穿梭,就好像摄像机机位频繁变化,表达效果自然要比通篇呆板的一问一答好得多。

  奥斯丁在短短四十二年的人生中创作的六部长篇小说,处理的题材都是日常生活。但奥斯丁的妙处,就是善于“在象牙上微雕”——你用放大镜看,细部纤毫入微,还能看到手起刀落处的锋芒毕露。如何在流水账式的生活中制造悬念,引导读者在琐碎家常中体会惊心动魄,奥斯丁自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理智与情感》虽然始终都用第三人称,但上帝视角用得相当节制,反而大部分恪守着埃莉诺的个人视角展开。我们往往是在跟着埃丽诺的眼睛洞明世事,体会她在复杂局面中如何应对。体面人家的社交圈里充满了虚与委蛇的套路,年轻男女对彼此心事的拿捏,对婚姻前景的揣摩,往往都得通过分析各种流言蜚语来操作。由埃丽诺的视角展开的叙述,同样会被扑朔迷离的传言干扰情绪,同样会产生一定程度的错觉。于是,我们时而跟着埃丽诺提心吊胆,时而又代入她带有反讽意味的自我排解,时而识破机关、解开谜团——借此,原本琐碎平淡的日常生活在奥斯丁笔下变得险象环生、回味悠长,那正是小说这种文体最迷人的时刻。

举报

扫一扫,手机接着读

扫一扫 · 手机接着看

公交、地铁随心阅读,新用户还可享14天限免

目录
目录
设置
设置

段评功能已上线,
在此处设置开关

New客户端Windows
手机阅读
书架
加入书架
书页
返回书页
游戏
起点游戏

点击,起点中文网送APP下载福利

关闭浮层

起点中文网送APP下载福利,新用户14天限免权益

扫码下载APP领取

新版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