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加不加(班)
前段时间,国企员工加班辞职的词条上了热搜。几个好友群轮番发消息艾特我生怕我错过。
“想知道作为我们唯一的国企朋友,你,此刻心理活动是怎样的?”一个话筒隔空递了过来。
我把笔夹在刚抄完的那页本子上,淡定地用实际行动告诉他们,此刻的我,正在加班加点抄笔记。
如果你问我,甘之如饴吗?
……倒也没有。
每当出现节假日被要求加班、周末无端取消,没由来的被迫营业等突发状况,你还是能看到我抓狂的一面,暴躁少年该有的情绪我都有。
当然,成年人该有的理智我也具备。
这就是为什么看到那条热搜,我心如止水的原因。因为我知道,我需要这份工作。因为需要,我必须接受它包含不平等、不公平的客观、人为因素。
换做几年前,我一定会笑说出这话的人不够勇敢。然而几年后的我,在接触到更全面的社会,看到、听到更真实的生活之后,反而能更坦然接受这些曾经的『看不惯』。你说是麻木也罢,但我更愿意把它称之为『成长』,因为它是一种正向引导和内心仍然保留的盼望。
成长就是,不要效法这个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变化。
【2】承认不完美,心灵才自由
这是一本很早之前就买的书,没记错的话,应该是在高考结束后。那时,三观尚未成熟。书到了家就被束之高阁,直到大二暑假的一个下雨天,才被我拆封,在一家咖啡店。
最近重温,同样的字,同样的章节,我读到的是不一样的光景。
大二那年,我开始很多尝试。尝试着打开心去融入我的团队,尝试在团队中不再只是打酱油,而是有想法地发挥自己的长处,运营人脉。第一次写连载、投稿,和志同道合的人创办电子书刊,也是在那个时候。
可以说,属于我的人生,是从那个时候才正式开启。在这之前,我只是按部就班在既定路线上打卡。
尝试着写言情,必然要多愁善感些,这是当时狭隘的我狭隘的认知。于是,我开始学着伤春悲秋。其实没多大点儿事,回头看,字里行间全是些鸡毛蒜皮的无病呻吟。这本书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
端看书名,和鸡汤文无异。文中的故事和道理,无不传递着一个讯息:你该过怎样的生活。
我想,当时的我有感而发,应该是出于习惯性的照本宣科和冥冥中的物以类聚吧——不是很懂,但是莫名赞同。
在有了一定量变的经验基础后,这些文字,里面的人物、故事,不再是一种展示,它更像是印证、认同,与确据。
当然,你可以有别的选择,那自然与它无缘。而我之所以重拾,一方面有某个瞬间的缘,占更大比重的是,它作为确据的功用,激励我去探索,探索更多可能。
离经叛道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世界上,对错之间还有许多种存在的答案,总要去试一试,才能知道什么是最适合自己的。
扫一扫,手机接着读
扫一扫 · 手机接着看
公交、地铁随心阅读,新用户还可享14天限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