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故事的开始,要从一份档案说起:
姓名:司马懿
性别:男
民族:汉族
学历:学习成绩很好,但秀才举人状元都不是(那时候科举制还没被发明出来)
职业:公务员
社会关系:父亲:司马防,京兆尹(这个官职可相当不小,且十分重要,相当于今天的首都市长)
母亲:司马夫人(不好意思,史书中好像没有他的名字,但能被人尊称一声夫人,而不是张氏、赵氏之流,也足以说明司马家的显赫。)
别名:司马仲达
外号:冢虎、忍者神龟(这个外号尤其贴切)
智力:90
武力:60
防御:100
生命:100
最喜欢的颜色:黑色(这个后面会讲)
生卒:公元179年-251年9月7日(瞧瞧,历史上厉害的人物都能精确到日)
座右铭:忍一时观察局势,退一步杀你全家
家庭出身:官宦世家(至少是官五代的水准)
主要经历:179-201年,读书
201-208年,东汉官员
208-220年,跟着曹操打工
220-226年,跟着曹丕打工
226-239年,跟着曹睿打工
239-249年,跟着曹芳打工
249-251年,打工人翻身做主人,成为魏国幕后董事长(简直就是打工人的奋斗标杆)
我们的主人公司马懿先生,出生的那天,是十分平常的一天,
没有红日漫天,也没有白龟入怀,也许是因为史学家们都没有想到,这个时时刻刻蜷缩在黑暗中的人,会成为名留史册的生猛人物。
公元179年,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一个小男孩诞生了,他就是司马懿,在家里排行老二,字仲达。
司马家族又添一位公子,家中上下一片喜庆,该吃席的吃席,该贺喜的贺喜,一切流程都按照家乡习俗进行着。
司马懿一定在孟婆桥上练习了很长一段时间的跳桥技术,所以他的投胎技术很好,
他出生在一个显赫的官宦世家:他的高祖父司马钧在东汉安帝时为征西将军,曾祖父司马量为豫章太守,祖父司马隽为颍川太守,父亲司马防为京兆尹(相当于今日首都的市长)。
粗略的掐指一算,至少也是官五代的水准,而且还都是厅级以上的干部。
起手牌就是四个2,除了王炸都管不住的那种。
司马懿的老爹司马防先生,不仅没有把握住计划生育的精神,而且身体还倍儿好,在司马懿出生后,司马防接连生儿育女,前后共生有八个儿子,依次为司马朗、司马懿、司马孚、司马馗、司马恂、司马进、司马通、司马敏,
这八个官五代,都是当时有名气的人物,因每人的字中都有“达”字,所以被人称为“司马八达”。
有这么多兄弟陪着,司马懿的童年一定不缺少快乐。
就算是孩童间打架,相信司马懿也不会吃亏。
想象一下这个场面:放学后,这兄弟八人把邻居家小孩往墙角一堵,指着邻居家小孩的鼻子,老气横秋的问道:
“你是要单挑我们八个?还是我们八个围殴你一个?”
这个场面想想就让人抖三抖,还有哪个小孩敢说个不字?
在司马懿跌宕起伏的一生中,有三位老师。
第一位,就是亦父亦师的司马防。
司马家能够官宦传家五代之久,在家庭教育方面,还是有两把刷子的。
任何一位伟大人物的诞生,都离不开一位严格的父亲。王羲之如此,苏洵如此,王阳明如此,司马懿也不例外。
他的父亲司马防,同样是一位严父,
他性格耿直公正,无论何时,都保持着儒家士子的威仪风度。以身作则的司马防,对待自己的儿子们同样非常严格,不仅在学习教育上亲力亲为,即使儿子弱冠成人后,也要求“不命曰进不敢进,不命曰坐不敢坐,不指有所问不敢言”。有这样一位严父,想不进步都难。
系好人生第一颗扣子的司马懿,从小就表现出了鹤立鸡群的面貌,不仅头脑聪明、儒学经典倒背如流,学得多、学的深(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而且先天之忧而忧,处江湖之远则忧国忧民(常慨然有忧天下心)。
我们每一个人,小时候都有着绚烂多彩的梦想。
有的想成为科学家,有的想成为公安警察,有的想成为企业家。只不过结果往往事与愿违,想成为科学家的孩子,最后成了程序员;想成为公安警察的孩子,最后成了快递员;想成为企业家的孩子,最后成了饭店小老板。
到最后,我们才明白,梦想与现实之间,横跨一个太平洋。
这个世界不是我们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能做什么就做什么。
司马懿也有这种巨大的失落感,因为在那个年代,可供选择的职业有限,像他这样出身好、学习好的世家子弟,人生目标就只有两个——读书和做官。
就像是清华北大对现在的莘莘学子的吸引力一样,当时的洛阳太学是每一个读书人理想中的最高学府。
司马家的长子、司马懿的长兄司马朗,十二岁考入洛阳太学,成为洛阳太学中为数不多的“少年班”成员之一,“学而优则仕”,司马朗年纪轻轻就考入洛阳太学,就意味着他的一条腿已经迈进了仕途,未来必定大红大紫、前途无量,继承司马家“厅级干部世家”的传统不在话下。
司马朗属于“邻居家孩子”的那种水平,自然也是司马懿学习的榜样。
亲戚、朋友、乡邻们满眼欢笑的看着司马朗,排着队要摸一摸他的头,仿佛这样以后就可以向别人吹嘘“想当年司马厅长小的时候,我可是摸过他的头。”
但司马懿却无比苦恼,拽着大哥的袖子,鼻涕眼泪一大把。
“大哥,你走了,以后谁陪我玩呀?”
“乖,大哥在洛阳太学等你!”
虽然年少的司马懿不知道洛阳太学到底好在哪里,但这四个字却深深地印在他的脑海里,因为那个地方有他哥。
可以想象,洛阳太学,从这时起,就已经成为小小司马懿的奋斗目标了。
他更加刻苦的努力学习,不分白天黑夜的研读背诵四书五经,就是为了有朝一日能够进入洛阳太学,去和哥哥在一块学习。
但突如其来的一场战乱,彻底打碎了他的梦想。
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开始席卷九州,大有吞食天地之势。为了镇压黄巾起义,曹操、孙坚等一众军阀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摇摇欲坠的东汉王朝,开始有了散架的迹象。
外面的战乱,对司马懿的影响是巨大的,因为他不能按部就班的上学、考试、进入洛阳太学、见到日思夜想的大哥。
但也就在这段时间,司马懿在家族的庇护下,继续在司马防和饱学儒士的教育下读书写字,获得了大量经验值,趁机把智力属性点到最高。
虽然不能上公立小学,但是每天都在“新东方名师”的耳提面命中成长,想必文化水平一定高得离谱。
更重要的是,外面的战乱提醒了司马防,所以司马懿在给智力属性加点的同时,也给武力加了属性点——业余时间他与当地的军士们一起骑马射箭,推演兵法,为日后领兵作战的军事生涯奠定了坚实基础。
谁也想不到在七十年后,乱世三国将因这个文武兼修的小男孩而终结,而且他将在中国的历史舞台中央享有最好的灯光和机位,拥有最多的特写和对白,成为最后的主角。
努力学习吧,司马懿,这混乱的时代,终将在你手中终结!
扫一扫,手机接着读
扫一扫 · 手机接着看
公交、地铁随心阅读,新用户还可享14天限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