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子志鹏向老佛学家问道:“老前辈,为什么有些大乘佛教的佛教徒学的是大乘佛法,但其修为却比不上一些学小乘佛法的佛教徒?”
老佛学家听到舰长说出的这句如此拗口的话,理了一下头绪,对舰长说道:“这是自然,也是必然,因为佛教徒的修为与是否在大乘佛教和是否修习大乘佛法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佛教徒的修为主要靠着一颗佛心,如果有一颗诚心向佛的佛心,那么即便只是修习小乘佛法的佛教徒也能达到修习大乘佛法的佛教徒的修为,甚至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诸子志鹏听到老佛学家的话,意识到了拥有一颗诚心向佛、普渡众生的佛心对于指引那些一心只想着提高修为的佛教徒走向正确的方向,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向老佛学家问道:“老前辈,您之前向我讲述藏传佛教的渊源时,曾提及南传佛教与汉传佛教。请问一、什么是南传佛教与汉传佛教?二、如何定义的?三、为何要分的这么细?”
老佛学家听到舰长的话,向舰长说道:
“我之前说过,藏传佛教与南传佛教和汉传佛教统称为佛教三大地理体系。
实际上,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归属于北传佛教体系。
一、什么是南传佛教、北传佛教呢?
二、这两大佛教体系又是如何定义的呢?
从传播的路线和区域来定义,在当今时代,大部分人认为印度佛教是佛教的源头的大背景下,以佛教发源地印度为中心,x轴、y轴,往南传播,南方建立起的独特于其他两大佛教的佛教体系为南传佛教,同理,往北传播,北方建立起的独特于其他两大佛教的佛教体系为北传佛教。
综上所述,便划分了南传佛教和北传佛教。
三、为什么要将佛教分成三大地理体系这么细的原因?
则是因为南传佛教与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之间的差异很大。
正因为这三大佛教之间明显突出的差异,才会划分为为佛教三大地理体系。”
诸子志鹏听到老佛学家的话,露出思索,随即向老佛学家问道:“老前辈,请您详细说明一下南传佛教与北传佛教或者说是汉传佛教之间的差异。”
老佛学家听到舰长的话,略微思索,随即向舰长说道:
“其实前面提到的佛法的传播路径和方向的不同就是南传佛教与北传佛教的差异之一。
第二点差异则是语系的不同。
南传佛教为巴利语系佛教,汉传佛教为汉语系佛教,藏传佛教为藏语系佛教,三者构成了世界三大语系佛教。
第三点就是传入时间的不同。
南传佛教基本保留印度早期佛教的特点。
汉传佛教主要是印度中期大乘佛教的流传。
藏传佛教属印度晚期大乘、密乘佛教的流传。
第四点则是南传佛教与北传佛教的佛教戒律严密性不同。
南传佛教的严密性大于汉传佛教,而汉传佛教又大于藏传佛教。
第五点则是南传佛教与北传佛教在建筑方面有所差异。
南传佛教的佛寺塔门雕造讲究精巧而不过多追求其空间,主要以泰国和印度尼西亚为代表。
泰国佛教建筑上的装饰色彩不但是由其民族生活审美习惯、使用的环境、部位的不同而决定,而且它还具有不同的感情色彩,泰国佛教建筑色彩丰富。
如红色厚重、金色富丽、黄色高贵、白色洁净、蓝色肃穆、绿色宁静、黑色威严等等。
北传佛教在建筑上追求空间的延展性,色彩较南传佛教建筑单调,主要是塔和伽蓝。
北传佛教在雕塑上主要是佛、菩萨、罗汉及诸天像,绘画上主要是佛、菩萨等单个形象和说法图及各种佛传、本生、变相、曼荼罗、故事画;工艺美术上主要是各种佛具。
比如布达拉宫和敦煌莫高窟中丰富的佛图。
第六点差异则体现在南传佛教与北传佛教雕塑方面的不同处。
南传佛教的人物雕像在遵循传统的印度雕像的基础上融和了自己的风格,人物形象也更加符合当地的民众特点,此处可以参考印度尼西亚的婆罗浮屠和泰国的。
北传佛教的人物雕像逐渐融入进当地的风土人情,中国的敦煌莫高窟、宁夏市炳灵寺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山西大唐云岗石窟、重庆大足石刻和四川乐山大佛都是重要的佛教雕像的代表。
南传佛教与北传佛教的第七点差异体现在,经文的不同方面。
何为经文的不同呢?
我指的是所传佛经不同。
南传佛教使用的是巴利三藏,而巴利律却是汉传佛教所没有的。
南传佛教的经是五部经,长部、中部、相应部、增支部、小部。
而汉传佛教的经是“四阿含”只有四部,没有小部。
综上所述,可以说南传佛教与北传佛教差异明显。
舰长,你可不要把我说的巴利语听成巴黎语了,我说到这里,你可明白佛教三大地理体系之间的差异性了?”
老佛学家说到这里,诸子志鹏大致明白了,随即向老佛学家说道:“老前辈,我大致明白了。那么南传佛教与汉传佛教的共同点有哪些呢?”
老佛学家听到舰长的话,知道舰长对于佛教三大地理体系之间的差异性大致明白了,随即向舰长说道:
“南传佛教与汉传佛教的共同点体现在共同的起源、共同的佛式、共同的佛教教义、共同的佛教礼仪、戒律等方面。
第一点体现在南传佛教与汉传佛教拥有共同的起源方面。
南传佛教与汉传佛教皆起源于公元前6—5世纪迦毗罗卫国释迦族的王太子悉达多·乔达摩所创立的古印度的印度佛教。
第二点体现在南传佛教与北传佛教拥有共同的佛式,即在所建立的佛像上,有相同点,这些相同点包括塔、**、莲花、光相、万字符号、念珠、菩提树、曼陀罗、六色旗等方面。
第三点体现在南传佛教与汉传佛教相同的佛教教义方面,比如:因果报应、四啼、十二因缘等。”
老佛学家说到这里,诸子志鹏当即向老佛学家问道:“老前辈,什么是四啼?十二因缘又是个啥?”
老佛学家听到舰长的询问,随即向舰长说道:
“四啼即释迦牟尼佛向教徒说教的苦、集、灭、道四谛。
据佛教的解释,谛即真理、真实无谬之意。
顾名思义,
苦谛,认为世俗界人一切都有苦,即有生、老、病、死、怨、爱恨情仇、悲伤别离、壮志未酬等造成苦谛的原因及业与惑。
灭谛,指解脱苦果,清除致苦业与惑,达到“寂灭为乐”的涅粲境界。
道谛,指达到涅架境界的修炼方法与途径。
道啼例如八正道,佛教所讲圣者行道的八种途径,即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念、正定,等。
十二因缘也称十二缘生、十二缘起,是佛教“轮回论”的基本理论,亦是佛教徒人生观的重要内容……”
待老佛学家说完,诸子志鹏大致明白了“四啼”与“十二因缘”
诸子志鹏向老佛学家说道:“老前辈,请接着说明一下南传佛教与北传佛教的共同点。”
老佛学家见舰长已经明白了“四啼”与“十二因缘”的含义,对舰长欣慰地点了点头。
诸子志鹏双手合十,向老佛学家说道:“多谢老前辈您将佛教三大地理体系之间因果报应悉心相授于我。”
……
《地藏菩萨本愿经》中曾记载地藏王菩萨的事迹:
我所分身遍满百千万亿恒河沙世界。
每一世界化百千万亿身。
每一身度百千万亿人。
令归敬三宝。
永离生死。
至涅槃乐……
曾几何时,盘古遨游于混沌之中,即时,盘古开天辟地,引得混沌分而为“宇”与“宙”
上下四方曰宇,古往今来曰宙。
宇宙初现之时,尽是一片茫茫无边、漆黑寂寥的时空。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宇宙已过去了无穷岁月,即时,曾经空空荡荡、漆黑寂寥的宇宙之中,竟有一条光辉璀璨的恒河旋转着,奔流向宇宙的一宇一宙。
即时,无数恒河的支流遍布尽宇宙的每一宇、每一宙。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百千万亿条恒河中的百千万亿的百千万亿次方的星沙聚而复散,散而复聚。
即时,竟有诺大无边的几位佛陀盘坐在铺垫上全皆金黄璀璨于那百千万亿的恒河之上显照,刹那间,令那百千万亿条裹挟着星沙的恒河波光粼粼。
诸星于恒河中,聚而复散,散而复聚,难逃这亘古不变的铁律……
扫一扫,手机接着读
扫一扫 · 手机接着看
公交、地铁随心阅读,新用户还可享14天限免